|
時代需要更新——《華夏英才文集》序言时间:2017-10-26 本書是一部綜合性的文集,分“綜合管理、教育教學、科技創新和醫療衛生” 四大篇章,兩個主題:一個是科學管理,二是科學技術。內容涉及到思想、政政、經濟、文化、教育、科技及醫療衛生諸多方面。 科學管理,實際上就是合理用人、管人,管人就是如何調和人與人,人與其單位(企業),人與社會的關系,這是生産關系的範疇。“科學技術”現已成爲“生産力”的代名詞。生産關系和生産力是兩個大題,本來不該妄論。但是,我們生存在生産關系和生産力之間的夾縫裏,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,又怎能擺脫他們的糾纏呢?在這裏我們還是說一說生産關系和生産力的關系吧!生産力決定生産關系,生産力的發展必將促進生産關系的發展(進步)。這是大家都知道的。生産力是靠科學技術來實現的,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和忘記科學技術是人創造的,是人操縱的,科學技術只有在勞動者的支配下才能成爲生産力。人創造技術的目的不同,在征服自然、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作用也不同。有的技術用于毀滅人類文明、破壞環境,這樣的技術可以說是一種破壞力,有的科技用于改良環境造福人類,這樣的科技才能産生生産力,才能創造經濟效益。 生産關系就是指人與人,人與社會的關系,這種關系是可以改變的,當然它是在生産力發生變化後才變的。生産關系合理,生産者極積性就高,這時他不僅能創造經濟效益,還能創造社會效益。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:生産力創造經濟效益,生産關系創造社會效益。只有經濟效益,沒有社會效益,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。這就告訴管理者只抓經濟效益,不考慮社會效益是無效的勞動,有時甚至是破壞性的生産。在管理這門科學中一定要注意到生産關系的調和。這樣,生産者既能得到適當經濟收入,又能産生“單位效益”。同樣,一個國家的生産關系適應生産力,那麽這個國家的社會效益就高,國家就高速發展。可以說社會效益是衡量社會發展的尺度表。 本書還收錄了一些人文科學方面的內容,如《說說真命天子》、《略論人生的德、智、體及其它》等。類似的文章本書還有很多。在這裏就人與文化的關系也略談一、二。人是動物(猿)長期進行有意識地活動(勞動)轉變而來的。在這個有意識的活動中同時就産生了它的活動方法、規律(思維),這時,(猿)才從一般動物中脫穎而出。從這裏不難看出這個活動方法、規律就是文化的種子(萌芽、起源),可以說文化創造了人。因此,在這裏得給人重新下個定義:人是動物具有了文化特征後的自主體。人不是沒有思想的動物。更不是金錢的奴隸。所謂文化,文化就是人的活動在活動對像上的反映或對事物的思考,等行爲形成的特有的一種意識形態。人創造文化的目的是什麽?起初是爲了得到更多的食物,現在應該是爲了更好的生活。怎樣才能更好地生活呢?現代(或稱新世紀)人不能只因爲自己創造了物質財富而歡喜若狂(這種采食的本領一般動物都有),這只不過是在改造自然的鬥爭中取得一部分成績,而重要的一部分應該是不斷地與自己鬥(即改造自己),使自己成爲一個有文化的自主者,能夠自主地支配自身的活動。怎樣才能實現這些呢?首先就要創造出適應這樣生活的新文化。新文化的創造者應該是那些生活在廣大的人民群衆(工人、農民、知識分子)中的優秀人才,應該是那些腳踏實地的實踐者,應該是那些捍衛和發展馬列主義、毛澤東思想的思想者。這也是本世紀(新世紀)需要的人才。 進入本世紀,自然科學已從分子分解,細胞學發到現在的克隆技術、納米技術、基因學;從對地球的研究發展到對宇宙的探索;等等。自然科學的發展必將促進社會科學和社會經濟的發展。因此,鄧小平同志說:發展才是硬道理。社會的發展,沒有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不行。 本世紀是一個社會高速發展,經濟快速增長的時代。各行各業都需要一批走在時代前列,站在發展高處,掌握著本行業的先進技術和科學方法的精英。 本世紀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,也是一個人才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。所謂知識經濟就是靠人的知識和文化産生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這是一個從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過渡的時代,這個過渡實際上就是一場革命,有革命就有勝利者。勝利者就是這個時代的精英。 本世紀也是一個體現人的主體精神的時代,人的能動作用在這個世紀將發揮的淋漓盡致。當然,這個能動力來源于知識和智慧。這就告訴我們只有具備了豐富的知識和高度的智慧,才能在這個時代遨翔。 最後還想說一下,本書精選的文章大多數是工作在基層崗位上的工人、農民、知識分子創作的,有的是寫實踐中的心得體會,有的是在研究中得出的結論(理論),有的是文學性較強的雜文。這樣的文章對本行業的讀者應該有點啓迪和借鑒作用。但願如此。 上一篇讀史感悟——紀念鴉片戰爭...下一篇紙與火的較量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