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童年創傷一、关于童年創傷 童年,是我們心理發育和成長的關鍵時期,這個時期我們需要的“心理營養”(愛、溫暖、自尊等)得不到滿足,心理發育不良的孩子,在內心的某個部分就停止了長大。等到我們成年後,一旦遇到挫折,我們的行爲就會被內在的那個小孩指揮,沈浸在痛苦中,造成我們在關系中的掙紮和痛苦。父母由于自身成長經曆與文化的因素,很少能夠完全懂得並滿足孩子的需求,我們每個人都承載著家庭的創傷,文化的創傷。 二、童年創傷所带给我们的影响 1、與內在失去聯結。以身份丧失为特征的一种疾病,表现为会跟自己的感受,需要和欲望脱节。孩子需要安全感和健康的情绪模式,才能了解自己内在的信号,他们也需要有人帮助,把思想由其情感中区分出来。但是如果家庭环境里充满了侵扰,这个孩子就必须把焦点完全投注在外,时间久了,他就失去了由内产生自尊的能力。一旦缺少了健康的内在生活,一个人就会遭到放逐,而必须从外界寻找满足感。因此他不知道自己是谁。 我的理解是,孩子需要相对安稳健康的家庭,少变故。 2、侵犯。受虐的孩子長大極有可能成爲罪犯,這個過程叫做:與犯罪者的認同。希特勒童年經常遭到毒打羞辱,他的父親是一名猶太地主的私生子。因爲性,身體和情感上的暴力帶給孩子的驚嚇太大,所以他會在受虐的過程中無法停留在自己裏面。爲了熬過這種痛苦,這個孩子會喪失掉對他本人身份的一切認同,反而成爲犯罪者認同。小時候被父母打過的孩子,有孩子之後更容易選擇打孩子也是一種認同。 3、自戀性失常症狀。每個孩子都需要有人無條件的愛他們,如果沒有一位不帶任何批判眼光,全心全意愛他們的父母或者照顧者,他們就會缺少一面鏡子,而無從認識自己的身份。這是一種健康的自戀需要,讓孩子認爲“我”是可親,可以被接納、被重視,最後得到“我存在”認知。 自戀需求被剝奪的孩子成年之後,他的需要可以表現出很多形式:對一個又一個的人際關系感到失意失望,永遠在尋找一位能滿足一切需要的完美愛人。成爲有瘾癖的人,靠尋求物質和金錢帶來價值感,利用子女滿足自戀需要。 4、信任問題:當照顧者不可信時,孩子會産生很深的不信任感,信任問題會出現兩種現象:一是過分信賴依賴別人,二是與人隔離。 5、不實際的幻想。印象最深的就是父母告訴孩子,他們的行爲要直接爲別人的感受而負責。比如:你看看你做的好事,你媽媽好難過。你可高興了吧?你把你爸爸惹火了。另外一種增強不實際的說法就是:我知道你在想什麽。 成人之後我們會有這樣的不實際幻想:如果我有錢,我就安全了。如果我的愛人離開我,我就會死。文憑可以使我聰明。如果我努力,世界就會回報我。等候會帶來奇妙的結果。 6、親密關系的失常。當父母不能肯定孩子的感受、需求和欲望,就是排斥了孩子的真實自我。那時,一個假“我”就建立了。日久假“我”就變成了他以爲他所是的那個人,而忘記了這個假“我”只是一個應變措施,是按別人的劇本産生的一幕戲而已。如果你不知自我爲何,就無法與人親近。 7、空虛。由于真正的自我被遺棄了,裏面留下了一個空缺,即“個人靈魂裏的空洞”真我喪失,他體驗到的就是那個假“我”所要求的感受,空虛會導致孤獨。尚未從過去的傷痛中走出來的人,說話言不由衷,做事優柔割斷,解決不了問題,還會因爲一些與當下毫不相關的事情遭受巨大的痛苦。 |